關於教育這件事,我一直是有一些想法,身為學生,我們都是教育體制的參與者,也因為我們把這個體制當作理所當然,所以大多數的時候不會去思考體制的問題,以我這個人來說,講難聽一點是比較反骨(Rebel) ,講好聽一點是厭惡權威(Anti-authority),在初中(國中)時代我就質疑過班導師在午休進行課業補強這件事,還因此跟她當面槓上了;高中時代質疑強迫性地晚間輔導和週末輔導,大學時代時懷疑技職教育出了根本性的問題,並且在一次講座課程上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大嗆教育部官員,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和懷疑,讓我對教育制度產生很大的不信任感,所以在大部份時候對於自己整體能力的提升,我選擇使用自學的方式而不是完全聽從老師的指導(當然也不否認老師的重要性,但適當的思考一件事是否可行和正確是很重要的思辨能力,而我是念理工的,理工科的人時常只是把事情做對,但不是做對的事情)。
對於教育,我僅只於因自身的體驗而產生想法,這些想法的立論基礎是經驗(experience),但經驗法則是一個不嚴謹的思考,我開始想加強相關的知識和理論(theory),於是到大學的圖書館瀏覽了幾十本書後,決定先把這本「教育的想像─演化與創新」借回來讀一讀,之後有機會再補充較為學術的理論。
教育的想像─演化與創新一書 |
這本書的結構分為四個大章節,十二個支部章節,而這十二支部章節分散於四大章節,因為是重點整理,所以我只從大章節節錄一些支部章節的內容,用白話的方式簡述之。
第一部分:哲理與教育想像
這裡所談的是想像力和哲學基礎,而把「想像」這件事二分法後,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:
- 想像:對於一件事情所做的聯想,這個聯想是好的、有善的,而不是過於負面的。比如我今天規劃要念一本書,透過「想像」大概可以知道這本書哪時候可以念完。
- 幻想:想像的變種,這個聯想是極為負面的,而且比較沒有根據性。比如你今天看到廚師手上那著一把砍肉的菜刀,正常來說這把刀是拿來砍肉的,但你卻一直想幻想廚師會拿刀殺你,這個就是幻想。
再來是學者Huchins的學習社會理論,這套理論基本上就是主張終身學習的觀念,而且學習並不一定是為了有效的產出,而是陶冶忙碌人們的性情,說起來有一點烏托邦,畢竟現在工業社會就是強調產出,強調知識的功能性,但實際上知識的面向不能只有這麼一種。
第二部分:系統與教育想像
首先提及的國際教育之於高等教育,在人才的流通這方面,因為全球化的勢頭,所以學生在國際間的流通除了可以提升一個國家的教育水準外,更有機會讓該國家更具備國際化的素質,而大學在國外設分校也有助於該國家的發展,比如國立臺灣大學如果在非洲的甘比亞設立分校,甘比亞會透過臺大分校這個機構發展教育,也因為臺大分校的緣故,有機會讓人才進入甘比亞求學,吸引人才進入甘比亞,改善甘比亞的整體環境。
而後提到了十二年國教和教師之領導,十二年國教有別於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十二年國教共重視人才能力上的彈性,簡單說就是強調「跨領域」式的學習;而教師之領導在說明如何在一間學校進行教育政策改革,也提到了很兩件關於領導很重要的事:
- 功能領導:有效率的完成一件事,我的解讀是強調效率而在領導時不帶人性。
- 動能領導:重視過程的領導方式,我的解讀是重視人性的領導,而教師之領導就是應用動能領導。
第三部分:教師與教育想像
這部分很有趣,是關於師生間學習的問題,其中談到了老師和學生若是「學習共同體」,學生會比較願意學習,倘若老師和學生只是「老師上對下的講解一套知識」,便會讓學生顯得學習上比較沒有活力;再來就是教師要如何引導學生,書裡面用了實際上課訪談的例子作描述,該名教師是歷史老師,在上課時用帶入的方式讓學生深入其境,讓學生了解歷史的脈絡之外,更能以一種想像的方式去體會歷史事件,讓歷史課不再流於讀書本上生硬的文字。
第四部分:科技與教育想像
這是本書的最後一部分,談的是科技之於教育,如何運用科技的力量讓教育更臻完美,書中提到一個盲點,就是某些教師過份依賴科技,而導致教學上品質的低落,比如教師如果教數學但只使用PowerPoint比手畫腳,這會讓學生很難理解數學的奧妙。
還有另一項有趣的議題,就是科技(比如電腦)能不能讓教育更有效率?答案是不一定,這牽扯到了科技的使用方式,也牽扯到了數位教材,倘若教師不太會使用科技,那教育當然沒效率,而話題重點拉到「數位教材」,「數位教材」其實還不算很成熟的東西,以目前的情況來講,數位教材大概僅到達「試試看」的水準,還沒辦法很正式的進入教學場域,因為投入數位教材開發的廠商較少,而且相較為紙本教材有完善的法律智慧財產權的保護,數位教材在法律上的保護就比較混亂一點,所以數位教材的要普及化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。
最後的最後就是教師如何用Line達到親師間的溝通,其實Line本身不是一個很正式溝通管道,該研究也點出這個問題,所以Line上只僅限於快速溝通使用,且Line群組也規定很多事項,避免與正式溝通管道混淆,最後正式的事情還是以Email和當面溝通為主。
觀後感(其實是抄我的Facebook的PO文來改一下):
我會去借這本書是出自於小小的興趣,對於教育這件事我一直是有想法的,從文章最上面一堆反骨的舉動大概可以略知一二(只差沒有去親自去衝撞教育部XD),過去一直都是在使用經驗在看教育制度,但實際上如果懂一些理論可能會讓思想更為深入化,當然前提是要融會貫通了XD,不然我在讀這本書之前其實都沒有碰過比較理論性的知識,藉由吸收知識來加深對教育的想法和概念,雖然並不是正式的教育系學生,但至少在學習和思考一些事情上有幫助,也期許自己往後倘若還有空閒時間,再去多看看其他相關書籍,深化思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